html模版村民化身上班族 發展特色產業助力山村變革


中新社貴州惠水5月23日電 張夢英對自己的新工作還是有些不太適應。

早上七點半,張夢英吃完早餐,把鋤頭系在台中二手設備收購摩托車的尾部,不是去自傢的農田,而是騎車去“上班”。

上班地點是一處茶葉種台中收購餐飲設備植基地,位於她的傢鄉——貴州省惠水縣長巖村。

“以前幹農活比較自由嘛,現在有瞭固定時間的限制。”張夢英對中新社記者說,自己的工作時間是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午休兩小時,可以回傢吃飯。

與貴州很多農村相似,長巖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其中佈依族、苗族占人口大多數,下轄6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村寨,全村共有269戶1227人,在貴州行政村級裡屬於人口較多的村子。

雖然距離惠水縣城隻有8公裡,但長巖村因高海拔的“尷尬”位置,交通條件差,長期以來在大山的桎梏中而鮮有人問津。長巖村支書汪啟學回憶說,受自然條件限制,村裡一直沒有發展任何經濟產業,唯一種植的水稻,卻依賴“望天水”,產量低,收入少,在2013年之前,村民的收入全靠外出務工。

2013年,長巖村前任村支書李德雲憑借自己長期在外打拼的經驗,希望擺脫當地脫貧工作隻靠官方“輸血”的困境,尋找特色產業打通自身的“造血”功能。

通過村幹部的“取經”以及貴州省茶業專傢的實地考察,長巖村高海拔、多雲霧、寡日照等之前地理氣候“劣勢”成為發展茶產業的“優勢”,人少地多的長巖村開始進軍茶產業。

遠眺茶山,村民們在山坡忙碌的畫面如今成瞭長巖村一道獨特的風景。

汪啟學說,通過發展茶產業,該村近兩年來返回約三分之一的勞動力,現在每天在茶場上班的村民有100人左右,多的時候有200多人。“下班時,村民會騎著摩托車回傢,場面甚是壯觀。”

張夢英說,以前種水稻,不僅累而且收入也低,現在茶場幹活,相對輕松瞭許多,每天還有至少70元(人民幣,下同)的工資。

目前,長巖村的茶產業已發展有萬畝規模,同時成立瞭貴州惠水咕嚕苗鄉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先後引進貴州黔色國香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和貴州雲頂茶葉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結合“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發展模式,帶動瞭當地貧困戶增收脫貧。

返鄉農民工周高富如今不僅在茶場上班,也是合作社的一名管理人員。他告訴記者,他們夫妻倆一年在村裡上班的工資加上年底的土地流轉費以及合作社的分紅,收入有七八萬元。

與張夢英、周高富的“上班族”身份不同的是,楊畢江已在村裡上升為老板的身份。長期在外務工且積累瞭一定資本的楊畢江通過政府的幫扶,於2017年初在村裡開辦瞭一傢傢具制造廠。“傢鄉的發展讓我看到瞭機遇,雖然創業不久,但目前的成績還是可觀的。”


面對傢鄉的新變化,村民高翎凱還向記者分享瞭一個小小的生活變化。他說,以前的趕集日,村民們都是人挑馬馱,帶著自己種的蔬菜、大米等農特產去到縣城上叫賣。現在的趕集日,村民們則是帶著空袋子騎著摩托車或者坐上小汽車,去縣城“掃貨”。

李啟祥是村裡率先修建新房的村民之一,長期在外打拼的他曾一度想在城市裡買房定居。2013年底,李啟祥最終選擇回村蓋起瞭新房,他說,村裡的各項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越來越好,住在村裡跟住在城市中沒有太大區別,反而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們開始羨慕住在村裡的瞭。

站在茶山上,汪啟學饒有興致地向記者講述著長巖村的未來,依托現有的茶產業台中中古餐飲設備回收優勢,當地政府正在把長巖村及周邊的三個村落集中規劃打造成高規格的雲嶺國際休閑旅遊度假中心。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鵬

責任編輯:張憲超_BJS2970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bi413k9h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