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萬達花35億美元,買斷瞭中國電影的未來?



歡迎關註“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acebuns

2016年1月,萬達集團收購瞭美國傳奇影業。

對很多人來講,這可能隻是一個很普通的事件——一個做商業綜合體的大鱷,本身也涉及影視產業,收購影視公司也很正常吧。

唯一比較吸引大傢的可能是35億美元,大傢可能會想,哇好貴啊,汽車音響電容推薦但是想想傳奇影業,也確實值這麼多錢。

這是普通人的思維方式,但是對於判斷資本市場,我們需要明確一個常識,那就是價格取決於供需關系,而不是取決於自身的價值——換句話講,35億美元是一項投資,將來是要賺回來的。

那麼萬達到底在投資什麼?

這裡面有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以萬達在國內的地位,以及國內目前的電影制作水平,萬達真的有必要去收購一傢影視公司嗎?答案是根本沒必要,那麼萬達為什麼還要購買傳奇影業呢?

這裡,不妨直接給出答案吧——萬達想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搞定整個國內的電影市場,等他完成自己的佈局,電影市場將徹底被萬達壟斷,甚至可以這樣下結論,國內電影市場音響改電容的亂象在2016年1月12日就已經宣佈結束瞭,幾年之後,各個小電影公司就隻能做做喜劇和文藝片瞭。

理解這個腦洞需要懂電影、故事、敘事技巧、商業模式以及資本運作,現在我們來梳理整條思路吧。

電影:為什麼中國電影雖然賺錢,但卻沒有什麼好故事?

2015年國產影視打瞭三針強心劑。

一個是《捉妖記》通過買票房做到總票房24.3944億,超速度與激情1300萬票房,實現瞭2015年的票房冠軍,這點體現瞭我們先進的票房計算能力和判斷能力。

#隻超你一點點票房拿冠軍,而且看你也沒有膽量像我一樣買票房#

一個是《大聖歸來》通過自來水引發山洪爆發……據說大傢為瞭支持國產都是三番四次地去刷,一點都不介意大部分錢流入資方口袋,這說明認真做電影還是能賺錢的。

#誠心講故事也可以賺大錢,事實證明觀眾對良心作品期待已久#

最後一個是傳說中的《汽車人總動員》這部爛片,不要笑,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瞭最大的正能量,最後它以584萬票房結尾,有網友質疑這部電影抄襲《汽車總動員》(這是顯然的吧),但是導演表示,你說什麼,你居然說我抄襲,你這個‘新時代的漢奸’——這說明什麼?著說明我們的原創人具備全球最先進的搞笑能力。

難道我國喜劇片全面開花是因為我們有搞笑的基因嗎?

#去帶爸媽一起看這部兒童動畫片吧,因為這片太有深度瞭#

雖然總有那麼幾部爛片莫名其妙地刷走幾波票房,但是總體來說中國的影視水平當然是不斷提升的,15年底的《尋龍訣》給瞭中國商業片新的信心,《夏洛特煩惱》雖然一直被吐槽三觀不正,但笑點確實密集,也算是小成本電影不得瞭的進步,《港囧》導演徐崢打造‘囧系列’作品初見成效,雖然《港囧》的質量需要討論(我個人還算認可),但是票房得到瞭保證,徐崢持之以恒的電影理念算是得到瞭回饋。

隨後在2016年初我們又碰到瞭《唐人街探案》這樣的優秀作品,同樣是作為導演的第二部作品,《唐人街探案》告訴我們拍電影果然看天賦的,不過,當頭一棒的可能是2016年1月的《小門神》,這部號稱碾壓《大聖歸來》的作品最後碾壓瞭《大聖歸來》8%不到的票房……實現瞭自己承諾的8%……

8%啊,這可是8個夢想婊啊!

國產電影到底差在哪裡是長久以來一直懸在很多人頭頂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拷問編劇、導演、觀眾、發行商、渠道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這是一個閉環,在一個能妥善運營的閉環裡,一定是所有人都受益的,如果有人抱怨,一定是因為這些人站在環外瞭,環外的人一定覺得,是整個環都出問題瞭。

比如國內電影的‘故事性’太差應該是國內電影觀眾的共識,這個問題指向編劇瞭、導演和投資人(假設投資人真的會幹涉劇本),但編劇、導演以及投資人普遍會把這個鍋扔到廣電總局頭上,說自己是戴著腳鐐跳舞,但實際上這是不合邏輯的,就說純愛題材,既然《言葉之庭》包括《秒速5厘米》這樣的動畫電影都可以拍出來,那麼有什麼理由國內的青春片一直執著於‘黃暴’百倍的墮胎和自殺呢?

我們再看‘影視背鍋競賽’常年前幾名的‘觀眾’,一個事實是國內並非沒有立意不錯,劇情也過關的劇情電影,然而很多都得不到觀眾青睞,這個鍋常常被甩到觀眾的審美問題上,實際上這是不合理的,觀眾為什麼要掏錢買不喜歡的電影,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指向的是商業電影本身質量太差,是指向國產電影保護制度的,即引進電影過少,導致觀眾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提高電影審美。

觀眾真正要背的鍋是盜版,這個不說瞭,最近《一拳超人》的版權被優酷土豆買走,剛剛引發瞭一輪爭吵,被盜版飼養瞭多年的動漫受眾普遍表示買版權是一件很沒道德的事情,應該把版權讓給體驗更好的B站(那麼B站為什麼不掏錢買呢?難道要土豆白送嗎?)——所以在盜版問題上國內觀眾的觀念確實還沒有成熟。

B站粉絲噴人技術都爐火純青,所以這點我就不細說瞭……

再來看看投資人的鍋。

因為影響票房的更多是類型、投資、宣傳等相關因素,劇情本身反而影響不大,所以投資人關註哪些項目也會影響到最終的票房,所以表面上看著非常影響票房的發行,實際上指向的是投資人的審美和項目判斷。

所以其實這個閉環裡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問題,我國電影其實是大傢共同生產一個病態的產品,然後分享大傢共有的負能量,環節裡的每一部分——編劇、導演、投資人、發行人、觀眾、影評人都在一個相對病態的狀態下運行,每個人都對這個系統不滿意但每個人都不願意改變現狀。

是的,閉環的每一部分都指向其他人的問題,但是閉環本身指向的點隻有一個,那就是整個體系都過度保守。

創業:打破一個過度保守的閉環本質方法其實是創業

在淘寶成為BAT之前,大傢估計不會想到互聯網會對我們的生活改變這麼大,甚至現在的外國人到瞭中國,都會感慨國內的電商和物流真是發達,也已經不止一個國內出國的留學生抱怨,到瞭國外什麼都不方便瞭,在國內網上下個單就能送來的東西,在國外卻做不到。

淘寶可以在國內大規模地取代傳統商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一是我國人民的住所比較靠近,平均下來物流成本相對國外較低,而且線上的企業也減少瞭租金部分,降低瞭銷售壓力,其二是國內的日常商業體系體驗極差,並且今天都提升不上來。

是的,國內的傳統商業也相對保守,而我們現在電影碰到的問題就是這一點,那就是體驗太差——也因此我們可以用創業的思路來考慮這個問題。

用創業思路改變保守局面的思路有兩條。

第一個思路是用資本,引入競爭制度,走一條徹頭徹尾的彎路,因為資本本身不具備絕對優越性(指不具備對專業問題的鑒別能力),所以資本會使產品間的競爭加劇,類似於美團和餓瞭麼比賽燒錢,然後在競爭當中,具備微弱優勢的產品會取得暫時性勝利,逼迫雙方不斷進行新技術的探索,直到新技術成長到有足夠的高度,或是對方永久性失去資本支持,競爭宣告結束。

這個思路的演變過程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爛片→其中一些質量相對精良的爛片受到觀眾青睞→爛片看多瞭觀眾膩瞭,尋找更好的電影→更好的電影產生→不斷迭代→達到發達國傢水平

第二個思路是用技術導向改變電影格局。

比如淘寶的思路就屬於這樣,利用更好的物流和更好的用戶體驗改變一個保守的局面,把傳統銷售無法解決的問題用互聯網解決,甚至是批量解決,這樣淘寶就會首先產生一批非常忠實的用戶(比如根本不想出門的死宅),然後再通過這批用戶想外輻射,產生整個系統的影響力。

在電影行業裡,對第二條思路的否定主要來自於編劇這個群體,大傢肯定會想,如果技術導向的思路對編劇有好處,那麼編劇為什麼要拒絕這種成長呢?關於這個問題,大傢可以從淘寶的思路考慮,換一種指代物思考這個問題。

大傢覺得傳統的售貨員增加用戶體驗對他們有好處嗎?從邏輯上來說肯定是有的吧?體驗增加,用戶提升,但是為什麼傳統銷售的體驗一直很差呢?

是因為這些人一直領固定工資,然後這種固定工資繼續加固瞭這些人的固化思維,於是他們認為自己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這種思維的本質是對財產私有化的拒絕,而私有化是解放生產力的關鍵,至於私有化到底是什麼問題不被這些人接受,相信原因大傢都是知道的。

所以編劇這個群體本身也存在著對‘私有化’的抗拒,這裡面的原因有兩個:

一個是編劇體系目前最主要還是師承制,而師承制是抗拒外部力量加入的,如果沒有外部力量,他們就沒有必要改變自己,就像淘寶之前的售貨大樓,所以阿裡影業提出用寫手煉蠱(外部力量加入)時,他們用編劇尊嚴來回擊這一點,這當然是比較荒謬的,也逃避瞭真實問題(當然煉蠱這點擴大機電容器子本身也確實不高明,更加說明阿裡影業的負責人實際上不懂故事)。

第二個問題在於編劇對於整部電影並沒有太強的說話權,這就進一步削弱瞭編劇自我成長的原始動機。

那麼,我們是不是隻有競爭導向這一條思路解決國產電影的問題呢?或者說,編劇是否有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實現自我成長呢?

其實是可以的,中國的影視行業一直存在著一條專門為敘事人創業而空著的道路。

嚴肅故事:故事張力與故事深度怎樣結合?

大傢可能會奇怪為什麼談萬達談到瞭這裡,感覺哪裡不對……其實沒什麼不對,我現在就能給出這篇文章的結論,萬達買傳奇影業就是為瞭堵住最後一條編劇成長路線,徹底壟斷市場,但這條路其實是堵不住的,我現在要論述為什麼堵不住的觀點,然後再告訴大傢為什麼理論上堵不住的路線,在國內是能堵死的。

所以沒什麼好猶疑瞭,聽我講敘事技巧吧。

現在小的(包括但不限於)國內影視作坊隻要一拍電影就是喜劇,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個原因是喜劇很火,喜劇很火的原因是國內的觀眾普遍屬於被洗腦狀態,大傢都抱著一個觀點——我上班很累,下班瞭我要放松,看喜劇可以讓我放松。

這是一個洗腦後的結果,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理由指向‘喜劇可以讓人放松’這條邏輯,也沒有任何一個理由指向‘不是喜劇就不可以讓我放松’這條邏輯,而這兩條邏輯之所以從未被質疑過,其實原因和上面一樣,因為大傢都是比較保守的。

但‘喜劇是不會讓人放松的’這個觀點是可以擊破的,主要是反駁‘喜劇讓人放松的根本原因是“喜”’,兩個原因:

1。放松的原理之一是讓讀者離開生活,這需要故事具備很強的戲劇張力,而有戲劇張力並不是隻有喜劇裡才有,甚至可以說,喜劇往往是通過破壞這種張力來造成搞笑效果的;

2。喜劇往往有個悲劇的內核(雖然這點也值得質疑),換句話說,讓觀眾沉浸的通常是對悲劇內核本身的闡述,而不是笑點。

所以並不是隻有喜劇可以讓人從生活上放松,因為強吸引力的電影都可以讓觀眾離開生活,從而沉浸在屏幕上虛構的故事裡。

第二個原因是喜劇需要的成本比較低。

無論從故事角度還是從財務成本角度上說,都是同樣的結論。

從財務上說,喜劇一定程度上避開瞭很多高成本的拍攝,比如特效和打光,因為是喜劇,觀眾對制作成本上的要求有所降低,或者說對這方面期待不高,因此制作組就有空間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以此縮減成本。

從敘事角度說,喜劇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目前看到喜劇其實在一個比較低的敘事層級上。

目前的喜劇把觀眾導向瞭奇怪的地方,比如大傢的理解是喜劇的任務就是讓人笑,這對喜劇完全是種曲解,如果喜劇的任務就是讓人笑,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在電影院喊上天才小熊貓念上120分鐘段子?如果喜劇就是堆砌段子,我們根本沒必要以電影的形式演繹故事,當然很多國內的喜劇電影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之所以要用電影去演繹故事,就是為瞭在一個安靜的氛圍下,觀眾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去,在這種環境下,所有觀眾的體驗都會成倍放大,通過放大的體驗,觀眾可以真正感受到平時無法感受到的內容——如果說平時的生活死氣沉沉,電影可以在極端環境下為觀眾帶來熾烈生命力。

如果說所有的電影故事本質都是對戲劇沖突的演繹,那麼喜劇的本質是構造出一個張力,然後利用張力將張力的兩端彼此錯位,形成反差,造成笑點——這不是說喜劇隻要堆段子就行瞭,而是喜劇同樣需要架構,需要沖突升級。

這就是說,原本我們之所以要在電影院裡看喜劇電影,是為瞭可以給觀眾更好的電影體驗,然而因為觀眾對喜劇的錯誤理解,反而導致瞭目前的喜劇在內容上一直無法突破——觀眾可以得到笑點,影視公司可以賺到錢,發行方可以獲得傭金,保守的閉環就形成瞭。

事實上喜劇的構架更加難以建立,如果說普通的故事可以通過升級沖突不斷讓讀者走到故事的深處,就像一座內部設施整齊的堡壘,那麼喜劇就像是在廢墟中搭建的多層彈簧床,你不知道自己會彈向哪個方向,但彈簧床的設置是有邏輯控制的,這意味真正的喜劇作者要更加頻繁地經歷‘控制設定——失控設定‘的循環。

而因為喜劇目前的保守的生態,並沒有人作更高層次的喜劇探索,事實上,徐崢導演的作品已經逐漸逼近這個高度,但《生活大爆炸》這樣的作品,同時保持人物完整度,且能保證喜劇效果和戲劇深度的作品,我們暫時恐怕很難見到。

我們的喜劇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保持在較低水平,而這無疑給一些對劇作鉆研不深的影視公司提供瞭盈利空間,這是影視公司樂於拍喜劇的第二個原因。

國產喜劇受歡迎的第三個原因來自觀眾體驗。

這是一個體驗上的問題,長久以來,受眾的體驗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感覺上的體驗,另一個是認知上的體驗。

感覺上的體驗可以通過聲音、圖像、氣味來帶給人們愉悅的體驗,而認知上的體驗通過人們對知識的利用率增加體驗,比如故事裡前一秒接收的信息後一秒被用於推理,觀眾就會增加認知上的體驗,認知體驗看似比感覺體驗要枯燥,但實際上能帶來更加長久的刺激,並且通過‘心流反應’使觀眾沉浸在故事裡,並且可以增加用戶對細節的忍受能力。

我們的觀眾普遍不知道‘認知體驗’這東西是存在的,即使他們切實地感覺過——這是因為我們長久的教育制度雖然抹平瞭精英和平民之間的差距,但卻傷害瞭個體的思考能力,而伴隨著思考能力消失的就是個體所具備的好奇心,而好奇心的消失使得個體失去瞭探索問題的欲望,認知體驗就被忽略瞭。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一提到一部電影,第一個就是提的‘大制作’,然後就是‘群星加盟’,或者‘高科技元素’,就是因為我們已經以為自己隻有‘感覺體驗’瞭,我們正在不斷用一些表面的甚至是膚淺的元素吸引觀眾,而觀眾居然就真的以為自己隻有感覺體驗瞭——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一直在呼喚‘要有好故事’,然後很多導演就喊‘我這故事多好啊,多感人啊,你們為什麼不覺得這故事好啊’,其實就是因為想要‘感人’,首先需要觀眾‘沉浸在故事裡’,想要真正地打動用戶,首先就要建立一個踏實的認知體系,而這一塊,國內的敘事是缺失的。

對‘認知體驗’的忽視還造成瞭另外一個嚴重的後果,那就是整個‘認知工系’的惡性循環,首先電影開始缺乏‘認知性內容’,於是有導演或者編劇註意到瞭,但因為從未經歷過類似的故事創作,就會本能地逃避這類故事的創作,這就造成瞭拿捏上的失衡,很多故事將‘認知體驗’的準入門檻設置過高,導致很多觀眾還未形成第一輪的認知循環就倒在瞭電影院裡(例如《刺客聶隱娘》或《催眠大師》),這個問題經歷幾部失敗的電影,就會演化成——觀眾從內心裡恐懼一部有很多內容的故事,他們會覺得進入一個結構復雜節奏緊湊的故事會讓他很累,但其實是不會的,真正的好故事可以讓觀眾的大腦不斷地噴發多巴胺,這就不僅不會讓他們覺得累,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在無聊的生活中突然煥然一新瞭。

是的,好故事才可以激發一個觀眾的活力,可以真正地讓一個觀眾放松。

‘認知體驗’的長時間缺失造成瞭觀眾對真正的故事有所抗拒,這就反向對渠道,對發行方,對投資人,對電影制作人產生瞭影響,為瞭不虧錢,這條鏈條裡的所有人都不願意設計架構復雜的故事,於是‘認知體驗’被徹底拋棄,所有的故事都被設計成很多個‘單個感覺故事’按照影片時間排列總故事,而不是一個有內核支撐,一舉一動一細節都有著精妙細節支配的故事。

就是這三點,導致瞭國產電影的大范圍的低俗喜劇化。

追求低俗喜劇到底有沒有前途呢,肯定會有人說有的,這些人的依據來自於兩條,一個是國內喜劇不斷奪得高票房,這是事實,另一個依據是,很多國外的電影排行前幾名都是喜劇電影。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在沒有一個堅實邏輯的支撐下絕對不要相信大數據。

事實上,全球喜劇的根本原因是——好萊塢摧毀瞭全球的娛樂基礎,不僅在敘事上,而且在電影的科技素養上,其他國傢都和好萊塢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好萊塢利用過去的時間,在敘事上建立瞭一套嚴格體系,這套體系確認瞭掌握的人可以不斷創作出吸引人的故事,事實也是,好萊塢敘事方法一直是所有敘事作傢無法逃避的障礙,不管你想成為什麼樣的敘事作者,都必須率先學會好萊塢的敘事方法,真正地把這種敘事策略融入本能,再談建設新故事。

但是,我說瞭,一直都有那麼一條路,是留給創作者的,那就是‘Oneidea’。

‘Oneidea‘是日本漫畫《食夢者》中提到的概念,是說一個故事完全由一個設定展開,而這個設定最基礎的形式必須是一句話就能講清楚的,類似於‘有些人不會死’——《亞人》,‘在筆記本上寫上人的名字那個人就會死’——《死亡筆記》,‘寄生獸占據人的大腦’——《寄生獸》。

日本因為是一個過度保守的民族,所以他們反而在這種環境下催生瞭一些極度激進的藝術傢,受高科技電影的成本限制,日本作者不斷嘗試在概念上有所創新,利用充分的‘認知體驗’吸引讀者和觀眾——而這條路,本質是屬於創作者的,因為隻要你肯花時間打磨你的故事,總能讓它結構更精致,讓故事更吸引人。

是的,隻要你的故事張力和故事深度能完美的匹配,形成一個精致的‘Oneidea’,那麼,你根本就不會缺觀眾的口碑。

實際上在《海賊王》領跑日漫的今天,日本也在不斷賣季番,賣‘Oneidea’,並且賣得不亦樂乎,下面這張圖是日漫排名,季番的銷量暫時沒找到,不過《亞人》這樣的高張力漫畫突破350萬銷量絕對是一個值得提的指標。

那麼,為什麼存在著‘Oneidea’這種敘事思路,我仍然要說萬達其實已經卷走瞭大部分的票房,以及為什麼要說這條路可以堵死呢?

因為‘Oneidea’這種故事是尊重邏輯的,而尊重邏輯的結果就是,你無法逃避血腥,無法逃避殘忍——而這種劇情,你在廣電總局那根本審核不過,加上不允許鬼魂和違反實際的東西出現,‘Oneidea’類型的故事就再度受限,固然可以設計出一些溫馨的愛情故事,然而失去瞭對人性最深刻的尊重,這樣的故事就無法以最震撼的形式存在,連存在形式都受到制約,編劇又不能熟練這種敘事手法,怎麼可能抵抗好萊塢標準敘事呢?

所以用敘事反制萬達的這條路已經被堵死瞭。

萬達35億美元到底買瞭什麼?——是時間和空間

很多人會覺得35億買一傢影業公司至於嗎?不就是一傢制作公司嗎?在國內做做喜劇難道就不能賺錢瞭嗎?

但我傾向於這是萬達最精明的一筆投資,這筆投資不僅可以解決萬達整個生態最亟需解決的環節,而且非常具備前瞻性,我甚至可以這麼說——中國的電影市場的戰爭在今年就已經提前結束瞭,從此電影行業的戰爭隻剩下無聊的小打小鬧,下一次影視市場快速崛起恐怕到等到廣電總局頒佈電影分級制度,因為電影分級制度可以使‘Oneidea’變成可以嘗試的敘事思路,電影市場才會迎來新的顛覆。

所有的商業競爭最後都會演化成兩種形式的戰爭,一種是資本的戰爭,一種是不可替代性的戰爭,但歸根結底資本也是一種不可替代性,所以所有的戰爭一旦把時間尺度拉長,就是技術的戰爭,一旦把時間縮短,就是資本的戰爭。

而萬達在這次收購上,直接收購瞭兩種短期有效的不可替代資源,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你可以這麼理解,萬達購買瞭兩年後的影視市場的提前入場權——這意味著,很多兩年後將要上映的電影,將直接面臨好萊塢電影風格的狙擊。

從時間上來看,首先本來國內影視公司很多都貫行瞭曲線救國的策略——即先依賴喜劇賺一筆錢,再依賴其他的故事模式穩定自己的地位,獲得長期的電影市場,現在這條策略提前就受到瞭萬達的狙擊,投進的成本打瞭水漂,未來的市場也變得遙遙無期,很多企業也可能會提前放棄對電影市場的爭奪,這樣萬達就提前爭取到瞭兩年後的一部分市場。

第二敘事制度遲早會從師承制向流水線教育制度轉換,能不能把住教育的入口才真正決定瞭以後的電影市場,因為現在看似演員橫行電影市場,但其實隻是‘感覺體驗’被過度重視產生的現象,一旦人們開始認真地關註體驗,開始在意‘認知體驗’,劇本的重要性就會不斷提升,於是編劇地位提升,編劇的入口就變得重要,而編劇取決於教育制度和培養體系,那麼傳奇影業將提供給將來的編劇最好的成長空間,而這將是歷史一旦拉長,最以逸待勞的一條戰線。

第三我們正處於經濟下行期,而沒人知道這段時期會什麼時候結束,別誤會瞭,我的意思是,電影行業隻有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才會高速發展,這正是因為經濟下行,很多貴的東西大傢玩不起,隻能去看電影。

但是這段經濟下行期沒人知道什麼時候結束,激進一點說,第一個節點就是2020年,雖然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但是到2020年,人口死亡率就逐漸提升,經濟上的壓力就會隨著生產力提升減輕,為經濟復蘇提升喘息,那時電影行業可能就會迎來一個節點。

也就是說,對一傢影視公司來說,如果到2020年還沒有比較好的電影出爐,不能吸引足夠多的觀眾和粉絲,那它有可能就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瞭,2020年很可能成為一個很多影視公司破產的節點,之前大傢靠網劇和偶爾拍個院線電影還能茍且度日,但整個電影行業的經濟下行將導致他們徹底失去成長的機會。

而萬達這次35億美元收購傳奇影業,實際上就可以不斷壓縮2020年之前的時間,利用這段充滿可能的時間占據整個市場和入口,一旦電影市場的危機爆發,萬達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那是這次35億美元的收購將被載入史冊,萬達將會成為並列AT的企業,因為技術動蕩之後就是文藝復興,而電影通過增強體驗的方式,成為連接文藝和真實世界的唯一入口。

再談談空間上的價值。

瞭解2015年創業狀況的朋友會發現,2014年之前還一直被提的‘輕’的概念,今年已經在不斷顛覆,現在已經不是一個以‘輕’打重的年代瞭——比如用淘寶打百貨公司,現在不是這樣的時代瞭,現在是一個以‘重’打‘輕’的時代。

我們可以看到最新崛起的企業,比如‘小米’,比如‘樂視’,現在他們不是從一個概念(例如社交)占據互聯網,而是自己造入口,通過硬件設備占據互聯網的入口,這是一種以‘重’打‘輕’的思路,而我們現在呼喚‘深度閱讀’,呼喚‘方法論’,像我呼喚的‘敘事深度’和‘認知體驗’也是一種以‘重’打‘輕’的思路,我們的‘輕’已經被沒有技術含量、低成本、毫無素質但卻富有主觀能動性的企業占據,而‘重’的市場,因為長期以來的浮躁和膚淺,以及教育體系對思考的壓制,一直空在那裡。

現在在很多行業,已經完全變成瞭,誰能真正占據‘重’的市場,誰就可以獲得勝利——因為‘輕’的市場可以用資本去廝殺,但‘重’的市場是一種企業基因,是一種拉長瞭時間長河仍然能沉淀下來的東西,是不會被替代的。

影視未來的兩大入口,其實已經逐漸被兩種系統瓜分,一個是以萬達為例子的連鎖商業廣場,占據瞭房地產的‘重’,去賺文化的‘輕’;還有一種是以樂視和小米為例子的傢庭生態體系,占據瞭硬件的‘重’,去賺文化的‘輕’。

縱觀整個萬達體系的構造,從影院到發行,從發行到制作,就像一個木桶,現在,隻要能把木桶的木板補全,萬達將成為影視體系最完美的桶結構企業,構建最完美的電影生態,而這件事,非常精妙地發生在這個節點,正好是之前有足夠時間探索,之後又有足夠時間盈利,是一個風險和利益平衡最完美的節點,而萬達在這個節點,非常精妙地切入瞭這個市場,搶走瞭文化市場最後的機會,而這個機會表面上看起來,可能就是35億美金這樣一筆錢,可能很多人意識到萬達做瞭什麼——是的,我們提前目睹瞭影視行業的神來之筆。

是的,我這篇文章的觀點就是,萬達收購瞭美國傳奇影業,標志著中國電影史一個時代的結束。

本文由TECH2IPO/創見(tech2ipo.com)編輯@acebuns撰寫,轉載或使用本文素材進行二次創作請參閱版權信息。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bi413k9h6 的頭像
    cbi413k9h6

    汗流浹背的上午

    cbi413k9h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